2007年8月22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一个城市的民间记忆
本报记者 陈卓 实习生 朱敏

  背影美丽,不仅因为绰约神秘,更因为稍纵即逝。当一座城市日新月异地发展,一些记忆却渐行渐远。想要让逝去的重现清晰亲切,需要重拾流失在民间的集体和个人记忆。如果你希望为杭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增添一些美丽却不为人知的背影,那么,机会来了——首届“杭州印象”纪实摄影作品大赛已在向你招手。
  近日,这次大赛的主办方——杭州市档案局已经收到不少照片,接到很多咨询电话。无论照片最终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是否得到认可,这份心意的表露,这种民间记忆的开启,已经弥足珍贵。

  “老杭州”再次“年轻”
  8月中旬大赛征稿开始,一直将持续到今年11月18日。
  大赛征稿的当天,摄影爱好者同时又是杭州档案局邀请的专家叶国兴就“贡献”了满满一盒子的照片。那里面,不仅装着他的记忆,也装着好多“老杭州”的记忆。
  由于当时是摄影记者,叶老师拍摄到了不少重大题材,比如1979年拍摄的“尼克松在杭州”的组照,1980年拍摄的“杭产第一架录音机诞生”,1977年拍摄的“杭州第一条地下引水管道施工中”等。同时他也定格了不少老景旧貌、老风俗的瞬间。比如1980年的杭州剧院、1980年的湖滨高级法院后门、1974年的“年终分红”,1974年的学雷锋公益活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的“杭州篮”等等。这些照片今天看来,因年龄经历不同,有人备感亲切,有人重拾记忆,有人则对历史的认识从课本升华到了实证。
  
  参赛照片内容广泛
  在目前收到的照片中,有一套拍摄于民国36年前后,大多是人物景点留影。其主人朱女士是在母亲去世后整理遗物时偶然发现了这些照片。原来,朱女士的父亲当年就职于上海的造纸厂,常来杭州出差,留下了不少照片。不过遗憾的是,除了极少数明确标出时间地点外,这些照片几乎都没有文字说明。朱女士的父亲去世较早,母亲一直珍藏着这些照片,也未曾与她细谈,所以很难辨识出具体的环境,到时还需专家来鉴定。
  有一张照片起了大家的关注。照片上醒目地印着“青年路居民区参与市上城区革命歌曲演唱纪念”,以及“1965年10月25日于人民大会堂”。几位妇女摆出优美的刺绣姿势亮出她们对党和毛主席的崇敬。
  收到的照片中有一张是在1959年拍摄的“南星桥圆形砖砌粮仓施工”的场景。据其主人李先生来信中介绍,这是当时解决市区粮食储存保证供应的重点工程,仓容1400万斤,机械化进出仓,当时造价64万元。而其工作塔建筑高度30.48米,也是当时杭州最高建筑。这个工程在那时也算得上是“大手笔”了。

  咨询踊跃 热情可嘉
  其实杭州市档案局一直没有间断过向市民收集杭城改革开放前后的照片,但之前这方面的收获并不多。
  杭州市档案局编研处处长方健说,与别的摄影比赛不同的是,他们并不只追求照片的美感,而是强调照片的纪实性,能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的照片最好。大赛征稿以来,档案局已经收到100多张照片,每天的咨询电话也络绎不绝。
  还有一位78岁的老人打来电话,说有一张父母当年在杭州拍摄的结婚照,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年了,但至少有85年左右——因为他的姐姐已经80多岁了。但是照片还在安徽亲戚处,暂时还无法送来。这让工作人员很是期待。